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
此刻站在这里,我的手心微微出汗,却不是因为紧张,而是因为心底那份滚烫的热忱——我是来自高一八十六班的XX,今天,我带着一学期学生会工作的沉淀、带着对“服务同学”初心的坚守,更带着一份“敢想敢为”的勇气,站在这里竞选学生会主席。
或许有人会问:“一个初一学生,凭什么竞选主席?”我的答案藏在过去的40个日夜里,藏在对学生会工作的每一次触摸里,更藏在对“责任”二字越来越深刻的理解里。
一、从“干事”到“思考者”:我在实践中读懂学生会的重量
记得开学初,我以学习部干事的身份加入学生会。那时的我,以为“学生会”不过是组织几场活动、贴几张通知;但当我真正穿上红马甲,跟着部长学写活动策划、搬物资、协调班级参赛名单时,才发现每一张看似简单的通知背后,是无数次的沟通确认;每一场活动的顺利开展,都需要提前一周梳理流程、预判突发情况。
这50天里,我参与了三项具体工作:
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:负责整理九月份各班“学习标兵”名单。我挨个班级核对姓名、成绩,发现有两个班级的表格格式混乱,便主动联系班主任重新整理,最终按时完成汇总并制作成光荣榜。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“本月优秀干事”栏里时,我懂得了“细节决定成败”——学生会的每一份材料,都代表着组织的公信力。
第一次直面矛盾:在筹备“学科互助角”活动时,两个班级因为场地使用时间起了争执。我跟着部长学着“先倾听诉求,再找共同目标”:先分别和两个班长沟通,了解到A班想用上午自习时间复习数学,B班需要下午练习英语口语;后来我们协调将互助角分为“上午数学专区”和“下午英语专区”,矛盾迎刃而解。那一刻我明白,“解决问题”比“完成指令”更重要——学生会的核心,是成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“桥梁”。
第一次接触新媒体:协助宣传部的学姐运营学生会博客。从最开始只会复制粘贴通知,到后来学会用“标题吸睛+图文结合”的方式推送活动总结(比如把“辩论赛”报道写成“唇枪舌战,谁‘语’争锋——初一年级辩论赛高光时刻”),博客的阅读量从最初的几十次涨到了两百多次。我意识到,“传播力”也是学生会的影响力——好的宣传能让更多同学看到活动的意义,进而参与进来。
这50天,我不仅熟悉了博客运营、黑板报制作、活动策划的基本流程,更学会了“换位思考”:和同学沟通时多说“我理解你的需求”,和老师汇报时多讲“我们的解决方案”。我懂得了,学生会不是一个“发号施令”的组织,而是一群愿意为集体付出、用行动解决问题的“服务者”。
二、如果当选:以“创新+实干”激活学生会新动能
如果能有幸成为学生会主席,我深知这不是一份“荣誉”,而是一份“沉甸甸的责任”——既要传承学生会的优良传统,更要为这个组织注入新的活力。结合过去一个月的观察与思考,我计划从“组织优化、服务升级、文化凝聚”三个方面开展工作。
(一)组织优化:让“分工更清晰,执行更高效”
目前学生会分为学习部、宣传部、文体部等部门,但在实际工作中,偶尔会出现“任务交叉”或“责任模糊”的情况(比如大型活动时,宣传和文体都需要布置场地,但沟通不及时导致重复劳动)。我的第一个改革方向是:推行“项目小组制”。
具体来说:
按任务组建临时小组:比如举办“校园文化节”时,从各部门抽调擅长策划、宣传、后勤的同学组成“文化节专项组”,明确组长与分工(策划组负责流程设计,宣传组负责海报与公众号推送,后勤组负责场地与物资);
固定小组+灵活调配:将宣传部和文体部分为基础小组(日常负责黑板报更新、文体活动筹备),但遇到紧急任务(如突然接到上级检查需要整理校园文化展示墙),可以快速组建“突击小组”,从各部门抽调人手集中攻坚;
建立“日小结+周复盘”机制:每天放学前,各小组用5分钟同步进展(比如“海报设计已完成初稿,下午三点前确认修改”);每周五召开学生会例会,总结本周工作亮点与不足(比如“上周的读书角活动参与人数较少,原因是宣传时间太晚”),并制定下周计划。
我相信,这种“灵活分工+高效协同”的模式,能让学生会像一台精密的机器——每个零件(成员)都清楚自己的位置,又能为了同一个目标(服务同学)紧密配合。
(二)服务升级:从“同学需要什么”出发,做“有温度的贴心人”
学生会的根在同学,力量也在同学。过去一个月,我和几位干事聊过:“你希望学生会为你做什么?”得到的答案很具体:
“月考后能不能办一场‘学习方法分享会’?不想总听老师讲大道理,想听学霸分享‘怎么背单词效率高’‘数学错题本怎么整理’。”
“体育课下雨时,能不能开放一间空教室让我们自由活动?总比在走廊上挤着强。”
“食堂的饭菜有时候太硬,能不能收集大家的意见反馈给后勤处?”
这些“小事”,恰恰是同学们最真实的诉求。如果当选,我将推动学生会成为“同学需求的收集者、反馈者、解决者”:
每月一次“心愿征集”:在教学楼大厅设置“学生会信箱”(线上线下同步),收集大家对学习、生活、活动的建议;
每学期两场“主题服务月”:比如十月“学习助力月”(联合学霸办分享会、整理各科笔记模板)、十二月“温暖生活月”(协调开放空教室、收集食堂意见并跟进反馈);
建立“24小时响应”机制:对于紧急问题(如教室空调坏了、操场器材损坏),学生会成员接到反馈后,10分钟内联系相关部门,24小时内给出处理进度回复。
我希望,学生会不仅能组织活动,更能成为同学们“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”。
(三)文化凝聚:让“团结与热爱”成为学生会的底色
一个有生命力的组织,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文化。我观察到,现在的学生会成员都很优秀,但偶尔会因为任务压力产生小摩擦(比如宣传部的同学觉得文体部排练节目太吵,文体部的同学觉得宣传部的海报催得太急)。如果当选,我想通过“三个一”工程,让学生会成为一个“有温度的大家庭”:
一场“破冰行动”:上任第一个月,组织所有学生会成员参与一次户外拓展(比如定向越野、团队解谜),在游戏中打破部门壁垒,记住彼此的名字与特长;
一本“成长手册”:记录每位成员的贡献(比如“XX在读书角活动中负责借阅登记,服务同学30人次”),每学期末评选“最佳奉献奖”“最具创意奖”,让付出被看见、被认可;
一句“学生会口号”:和全体成员一起讨论,确定一句属于我们的口号(比如“以我之心,服务你我”“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”),让它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。
我相信,当学生会成员之间不仅是“同事”,更是“战友”“朋友”,这个组织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三、我的底气:是热爱,更是担当
有人说:“竞选主席,需要能力。” 我承认,我可能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,但我一定是“最愿意付出”的那一个——过去一个月,我为了整理学习部资料,放学后留在教室加班到六点;为了让博客推送更吸引人,我主动向语文老师请教写作技巧;为了协调班级间的矛盾,我反复沟通直到双方都满意。
也有人说:“你只是初一学生,能服众吗?” 我的回答是:年龄从来不是能力的标尺,责任心才是。我见过九年级的学长学姐为了筹备运动会熬到深夜,也见过七年级的干事因为一句“我来帮忙”而主动搬物资——学生会需要的不是“资历”,而是“愿意为集体拼一把”的心。而我,正是这样的人。
更重要的是,我始终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:“学生会的主席,不是‘管理者’,而是‘服务者’。” 如果当选,我不会端着“主席”的架子,而是会和大家一起搬物资、一起策划活动、一起面对问题;我会用行动证明:这个位置不是用来“发号施令”的,而是用来“扛起责任”的。
结语:给我一个机会,还你一片精彩
同学们,青春的意义是什么?对我而言,就是在最好的年纪,做最有意义的事——而“服务同学、建设更好的校园”,就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。
如果今天,你们愿意给我一个机会,我定会以“今日事今日毕”的效率、“敢想敢为”的创新、“有始有终”的担当,让学生会成为同学们心中“最可靠的伙伴”;如果暂时未能当选,我也不会气馁,因为学生会的工作教会我:成长比结果更重要,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收获。
最后,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:“以青春之名,赴服务之约;以责任之心,做温暖之事。” 请相信,我准备好了!
谢谢大家!
竞选人:XX
2025年X月X日
版权所有:188金宝搏地址